山泉水知识

天然矿泉水是水与储水岩层经过数百年乃至数千年长期接触,在一定的环境温度和压力下互相作用,岩层的矿物质溶解于水中而形成。天然矿泉水的储水带与地表水天然隔离,不受污染。矿泉水有多种类型,例如偏硅酸型(偏硅酸大于25mg/L)、锶型(锶含量大于0.2mg/L)等等。

山泉水,山上泉眼产生的天然水,是我国民间特别认知的一种饮用水,普遍认为山泉水是饮用水中的极品。


首先, 山泉水的水源一定来自特定受到保护的山区,区域内无污染,周边也无其他污染进入水源区域。因此如果工厂的取水点不符合此一要求,就不是真正的山泉水。
其次,水源本身需要经过山体自净化作用,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,而来自天然无污染湖泊和水库的饮用水, 由于缺少此一自净化与矿化作用,因此矿物质含量低,水源也不够洁净,往往需要以人工方式再做简单过滤才适合饮用,因此如果水源地并非来自山区,就不是真正的山泉水。而只能称为井泉水,湖泉水或库泉水。
优质山泉水水有七大特点:
  1. 1、水质零污染,以水源地为中心973.23公顷范围内无人类生活居住区域。

  2. 2、矿化度适中,人体饮用后不会给代谢造成负担

  3. 3、水源中总有机碳,总磷含量小于1mg/L(瓶装水藻类爆发主要污染源)
  4. 4、天然低氘水;
  5. 5、富含天然微量元素,且比例均衡,没有某一项含量过高
  6. 6、天然弱碱性;
  7. 7、结构化小分子簇(团)水,半幅宽为50-70Hz;


矿泉水烧开后的白色沉淀是什么?

白色沉淀物就是老百姓通常说的水碱、水垢,科学的说法它叫硬度。

天然矿泉水经加热或冷藏后都会产生白色沉淀物,叫碳酸钙,与将钙片捻碎后形成的白色粉末是同一种东西。在地层深处矿泉水中钙是溶解在水中的,以碳酸氢钙结构溶解于水中。矿泉水经矿泉水厂的深井汲取到水处理设备中,再经灌装和运输,水温已经变化,钙开始析出。如果再经加热,水中的碳酸氢钙分解成碳酸钙、二氧化碳和水,沸水降温后,碳酸钙很快就沉淀,不影响矿泉水水质的清澈爽滑,不影响饮用。如果慢速加热,一般看不见白色粉末,但容器多次使用后底部会有形同结垢的沉淀物。


矿泉水烧开后的白色漂浮物是什么?

矿泉水烧开后产生了白色漂浮物,是因为矿泉水中富含偏硅酸的缘故,水在加沸时形成硅酸镁、硅酸钙,这种矿物质即使沸腾后也不溶于水,而是变成中空的微小颗粒漂浮在水面上,在水的表面形成白色漂浮物。这完全属于正常情况,对人体没有害处,可放心使用。

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-2008“感官要求”中,特别规定肉眼可见物允许有少量的天然矿物盐沉淀。碳酸钙是人体的重要钙源之一,其人体内的留存率达34%,高于其它钙剂,是价廉物美的补钙剂。

常喝矿泉水会得结石病吗?

有人误以为常饮矿泉水会得结石病,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有三个:

其一,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矿泉水的结垢现象与人的结石病联系在一起。实际上水壶内的结垢与结石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。水壶中的结垢现象是单纯的化学现象,它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。水经过煮沸后才出现白色沉淀物,这种现象在人体内不会发生。

其二,结石病属于病理状态,是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。从外形来看也是石头,但是它的组成成分都是来自体内的固有物质,有许多是有机物质。结石的形成和长大与滚雪球类似,它的核心是体内脱落的上皮细胞、器官内的凝血块、寄生在体内的细胞菌团、蛔虫的残体或虫卵等,体内的一些磷酸盐、草酸盐、碳酸盐和尿酸盐等沉积在这些粗糙的核心上,就形成结石。结石病与遗传、性别、年龄、食物结构、疾病、职业等诸多因素有关,其成因非常复杂。

例如高胆固醇、高脂肪、低蛋白的饮食容易造成胆固醇结石,前列腺增生容易造成膀胱结石。有些结石病还具有地区性的特点,例如广东的东莞为肾结石病的高发区,而该地区的水质却为软水区。

其三,有人认为饮用矿泉水多了,摄入的钙就多,就会得结石病。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。

钙是人体最丰富的元素之一,钙摄入不足的最直接后果是血钙降低,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严重病理反应。有人实验表明,正常人长期服用足量的钙剂不仅不会是血钙持续上升,相反,是可使血钙转为正常的唯一途径。结石形成的机理虽不完全清楚,但正如上述所述,钙的长期摄入不足则是原因之一。而常饮矿泉水可以起到很好的补钙作用,因为矿泉水中的钙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的,更易被人体吸收。

综上所述,我们的结论是:这完全属于正常情况,对人体没有害处,世界知名品牌生产的山泉水同样有这种现象,常饮天然矿泉水非但不会引起结石,反而会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,请大家放心使用。(《饮用天然矿泉水知识问答》--地质出版社)

水质专家建议:饮用硬度在150—450毫克/升的水,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。